福建省三明市、龙岩市是革命老区,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这里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英雄的足迹,每一座丰碑都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近日,武警福建总队“回溯长征起点·赓续长征精神”主题
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三明和龙岩两地,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重温红色记忆,聆听红色故事。
“军号声”代代相传
三明市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收藏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封面、内页略有虫蛀痕迹,这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这本军号谱详细记载着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等340多首曲谱,堪称当年红军行军、作战的“密码本”。
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镇馆之宝”——《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人民网 杨灏昱摄
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镇馆之宝”——《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人民网 杨灏昱摄
这本珍贵的《军用号谱》的主人是谁?又是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被完整保存至今的?1931年,年仅15岁的红军战士罗广茂成为朱德身边的一名司号员,为了保护好这本号谱,他立下“人在号谱就在”的誓言。红军长征后,罗广茂回到宁化家中,将号谱郑重地交给母亲,此后就一直保存在家中。
“直到1974年,罗广茂在拆建家中谷仓时,发现了用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军用号谱》,被铁钉钉在谷仓底板下。”红色讲解员说道,正因罗广茂与家人四十年的精心保护,这本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军用号谱》才能保存下来。
在一次长征精神专题授课中,武警宁化中队中士司号员温合法被革命前辈罗广茂“人在号谱就在”的誓言和行动深深触动。2018年10月1日,全军恢复司号制度,温合法向组织提出申请并成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组织的司号员培训班,成为一名合格的司号员。
武警官兵在“军号嘹亮”雕塑前吹奏军号。人民网 杨灏昱摄
武警官兵在“军号嘹亮”雕塑前吹奏军号。人民网 杨灏昱摄
从中队的“吊车尾”到支队的“司号教员”,温合法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为了增强唇尖肌肉的控制力,我们曾将树叶置于唇间进行练习;为了提升气息控制,我们用脸盆装满水练习憋气。在无数次的练习中,嘴唇肿胀乃至破皮出血,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温合法说,别看军号只有四个音,他花了三个月才熟练掌握。
同队战士张家豪,在司号学习的道路上曾有过退缩,一度放弃了练习。然而,在转型成为红色讲解员后,他被军号背后承载的一个个红色传奇故事深深震撼,心中那份对司号的热爱再次被点燃。即便是在休假回家期间,他也坚持按照部队的作息时间,刻苦练习军号吹奏。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张家豪,已经能够自豪地吹响那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司号。
一代代官兵听着军号成长。新兵变成老兵,他们又会为后来人吹响前进的号角。
“1.5米高的刻线”铭记历史
“桥柱上那条离地1.5米的刻线依然清晰可见,这是一支步枪装上刺刀的长度,意味着只有身高超过1.5米的年轻人才能扛枪参军……”在“红军长征第一村”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的红军桥,红军后代、讲解员钟鸣为采访团讲起了“生命等高线”“六子当兵”等感人故事。在他的讲述下,“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壮烈场景仿佛重现。
官兵在红军桥聆听“生命等高线”故事。张祺摄
官兵在红军桥聆听“生命等高线”故事。张祺摄
在长汀、宁化,当时选择参军的青年,少有人能生还。但中复村近600名年轻人还是义无反顾地站在这条刻线前报名参军,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很多身高不够的年轻人垫上稻草,用裤脚遮住草鞋,千方百计参加红军。如今,“等高线”上方,还留有当年“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的字迹。
“生命等高线”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
“每年新兵下队之后,我们都会组织官兵来这里开展宣誓仪式,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让战友时刻铭记红军长征的那段光辉历史。”武警龙岩支队长汀中队指导员温添荣说道。
“爱心公交站”传递温暖
在龙岩市上杭县的双拥路上,采访团注意到路边一个名叫“武警中队”公交站,这里不仅是公交停靠点,更是一个便民服务点,为周边的居民提供饮用水和常用药品。而公交站的背面就是武警龙岩支队上杭中队的营区。
“武警中队”公交站点。人民网 杨灏昱摄
“武警中队”公交站点。人民网 杨灏昱摄
步入营区,一个自制且显眼的“爱心基金”捐款箱瞬间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上杭中队指导员吕佳辉介绍,自2012年起,中队自发设立了这一基金。从此,武警官兵将日常积累的零钱投入其中,用于社会捐助。
2023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上杭中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名中考考生小陈的“上杭一中录取通知书”。
小陈正是上杭中队资助的一名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困境曾让她多次萌生放弃学业的念头。得知这一情况后,武警官兵为她办理了一张“助学卡”,定期汇款作为她的生活费用,资助她完成学业。
十余载光阴流转,从那个不起眼的捐款箱到一张张承载希望的“助学卡”,一批又一批的官兵接力传递爱心,先后帮助35名贫困失学儿童重新踏入校园大门。
红土地上,风展红旗如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长征精神在岁月的打磨下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