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去哪儿了?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启迪济能焚烧发电厂,每天来自市区的1600余吨生活垃圾经焚烧后产生的能量全部用于发电。
生活垃圾焚烧是垃圾分类工作的最末端。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日产生活垃圾近万吨的特大城市,近年来,济南加快推进垃圾处理末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按照“东西南北中”分布格局建成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2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近9000吨,年发电约10.8亿度;同时,打通了齐河、新泰、肥城、沂源、禹城等生活垃圾跨区域协同处理,推动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享共用,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秉承治理环境、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创新打造了国内领先、江北最大、山东省首座“全链条、长工艺”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项目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利用+好氧腐熟+污水处理回用”工艺,对全市厨余垃圾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今年年底,莱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也将建成投用,届时济南市又将新增400吨/日的生活垃圾处理规模,全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到上万吨。
为促进生活垃圾处理事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品质大提升和“无废城市”建设,济南市城管局积极推动环卫作业装备新能源化,通过购买、“融资租赁”等方式推进环卫车辆的更新换代。截至目前,市级在用作业车辆总数为274辆,其中新能源车143辆。
完善的监管机制,是推动生活垃圾处理“绿色转型”的关键。当地通过打造生活垃圾智慧监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政府监管和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三保四全五化”的监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聚焦保障稳定运行、安全生产、达标排放的监管目标,按照全流程、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管方式,实现了监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监管力度、强度、深度不断推进,监管效率大幅提升。
未来,济南城管将进一步突出全局性谋划,狠抓有效落实,补短板、强弱项,以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新实践,全力打造黄河岸边生态绿肺,助力泉城“无废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通讯员 马俊伟)